四川新闻网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绵阳  >  绵阳要闻
|
  • 西南科技大学水稻新品种播种“一带一路”

    • 时间:2024-05-17 14:56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肖伟

    四川新闻网消息(王丽明 记者 刘佳慧 文/图)“通过连续五年的观察和试验,该品种高产、抗病、适应力强,能够适应孟加拉当地生态条件,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大面积种植,下一步要投入量产,将其产业化。”5月7日至14日,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研究员胡运高赴孟加拉国考察,并推广由该校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这是在孟加拉国迈门辛区谢尔布尔水稻新品种ACI2019示范推广现场,当地ACI种子公司总经理Mr. Sudhir向胡运高研究员反馈今年水稻实验品种的生长情况,以及下一步的计划。他们讨论的是2024年孟加拉国水稻审定的品种——B优3925(孟加拉审定名ACI2019)。

    据悉,B优3925是今年从50多家境外种业企业申报品种审定中,唯一通过孟加拉国水稻审定的国际品种,该品种由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选育。

    在孟加拉国水稻示范推广现场,胡运高研究员与当地ACI种子公司总经理Mr. Sudhir和专家讨论ACI2019高产能力

    2019年开始,在四川省种子站的支持下,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胡运高团队积极参与四川省种子协会在越南、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国家的国外筛选试验,并派人参加实地考察,筛选适应当地条件的品种。

    胡运高在当地接受媒体采访

    “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南季风来自海洋,水汽充足,降水多,白叶枯病常年发生;当地民众平时大部分喜欢吃手抓饭,需要高直链淀粉稻米。”通过考察,胡运高团队的老师们得出结论,“在这些国家种植的水稻品种,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抗白叶枯,二是高直链淀粉。”

    胡运高团队选育的新品种B优3925采用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定向导入抗白叶枯基因到高直链淀粉的水稻恢复系中,使育成的新品种同时具备了抗白叶枯病能力和高直链淀粉特性,同时还具有高量产、耐高温等优点,在孟加拉高产示范试验中,产量可达每公顷10吨以上。

    据悉,该品种通过审定后,将在孟加拉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可有效解决当地水稻产量低等产业瓶颈,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西南科大智慧,为我国杂交水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应用推广和成果转化做出了贡献。

    除B优3925水稻品种外,2024年该校水稻研究所选育的B优5520、B优1928、碧优665等多个品种,也在尼泊尔、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家进行筛选试种。

    在本次孟加拉国种ACI2019示范推广现场和以后的考察过程中,胡运高更关注当地农户对雨季水稻品种的需求及适应雨季种植的水稻品种应具备的条件。

    “我们的杂交水稻近年来走出国门,在南亚、东南亚寻找出路,对于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安全抗风险能力,保障国际粮食安全等具有积极的意义。”胡运高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巩固延伸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加强适应南亚和东南亚雨季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和筛选。

    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自1976年开始开展水稻研究,先后创制杂交水稻新不育系15个,恢复系12个;培育了碧优系列、B优系列、绵恢501系列 、C优系列等杂交水稻58个(次),其中,国审品种15个;育成的水稻新品种累计在我国南方稻区及东南亚推广种植面积2.3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20余亿元;荣获地市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0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