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绵阳  >  绵阳要闻
|
  • 润泽“生态美市”底色!绵阳逐“绿”而行谱写蓝天碧水新画卷

    • 时间:2023-12-21 11:25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肖伟

    四川新闻网消息(记者 杨宗友 摄影报道)“近年来,绵阳深入实施‘生态美市’战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12月18日,绵阳召开生态文明建设新闻发布会,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游章勇在介绍全市2023年环境质量状况、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情况时说道。

    从数据上看,今年1-11月,全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全省13位,排全国168个重点城市67位;PM2.5平均浓度34.3微克每立方米,优良天数率81.4%。全市20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市级、县级、乡镇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功能区昼间噪声达标率稳定保持100%。

    据介绍,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绵阳印发实施大气污染防治“18条硬措施”“四大结构”优化调整等工作方案,系统安排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系统推进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三水共治”,完成130条小流域摸底调查、分类治理研判,整治入河排污口651个,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设项目46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9.7%。并高质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初步建设“无废学校”“无废乡村”“无废医院”等“无废细胞”190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为加强环境问题整治,解决群众身边突出问题,绵阳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常态化推动问题排查整改,出台《绵阳市行业领域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指南》,成立排查整治专班,对21个领域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向社会公开曝光典型案例53个,制作11期曝光片。办理生态环境群众投诉举报件531件,办结518件,其余13件正有序推进办理。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绵阳始终将绿色低碳作为核心内容。持续推动产业、能源消费、交通运输、空间“四大结构”优化升级,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编制《绵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培育先进材料、光伏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今年,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省级绿色工厂4家。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积极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建成公(专)用充电桩7000余根、换电站10座。

    此外,为夯实生态本底,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绵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印发《绵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严守资源底线,抓牢耕地保护,全面推进田长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田长责任体系,强化耕地“进出平衡”管控。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完成全市41个自然保护区退出矿业权生态修复工作。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增殖放流水生动物苗种约218万尾。

    同时,切实加强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高标准规划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高质量实施国家公园生态保护,高起点推动国家公园生态发展,将100%的野生大熊猫、90%的大熊猫栖息地纳入国家公园管理,新增自然保护地面积2080平方公里,对公园内145种野生动物、56种野生植物开展资源现状调查。平武县被评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

    值得一提的是,绵阳还全面贯彻落实《“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大力宣传《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在“6·5”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生物多样性日等重大节点开展宣传活动。印发《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细化责任清单》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压实行业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