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绵阳  >  绵阳要闻
|
  • 环保世纪行|如何答好生态“考题”?绵阳:集聚低碳产业 下足“绿”功夫

    • 时间:2023-11-26 09:56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肖伟

    四川新闻网消息(记者 杨宗友 摄影报道)初冬时节,寒意渐浓。而在绵阳市游仙区,碧波荡漾、清澈透明的芙蓉溪沿岸,市民游客悠闲漫步,拍照打卡;核医疗健康产业园施工火热,建设正酣……河畅、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绿色、低碳、高效的现代产业集聚呈现。

    良好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近日,记者跟随环保世纪行采访调研团走进绵阳市游仙区,在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这条康庄大道上,看其如何书写生态答卷。

    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建设现场

    以绿为底、以水为脉

    铺展乡村生态旅游新篇章

    涪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游仙区通过对涪江支流芙蓉溪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改善,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芙蓉溪,是游仙区“母亲河”。曾经沿岸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排入河,导致涪江上游这条主要支流水质不断恶化,一度成为“失去生命的河流”。

    “我们坚持系统推进水岸同治,整治散、乱、污企业,围绕打造美丽河湖,全面落实四川省建立的河湖长制,定人定位,强化河道管理,清理整治河湖‘四乱’现象。”游仙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芙蓉溪沿线共建成9个污水处理站,已经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

    建设标准化的污水处理系统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河湖水质安全。2015年开始,绵阳市实施涪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和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对涪江流域上下游采取补偿的方式保护水质。为此,游仙区还对辖区沿线的水质实行了实时监测。“我们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水质监测全覆盖,在境内的九条河流设置26个水质监测断面,实时掌握水质的变化情况,为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提供技术支撑,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该负责人表示。

    对芙蓉溪的保护,不仅仅局限在水体和流域的环境治理,在推动治理长效化过程中,游仙还依托地理优势,以“再造芙蓉溪”为抓手,通过乡村旅游环线建设,把芙蓉溪打造成“树成林、花成片、草成带”绿色长廊。

    调研现场

    在项目建设中,游仙区围绕“山水”做文章。“芙蓉花溪”项目总投资14.79亿元,沿芙蓉溪修建乡村旅游公路、骑行绿道、生态护岸、旅游驿站、亲水生态湿地、植被修复等工程,将芙蓉溪沿线景区景点有效串联,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将文化、科技、旅游、现代农业纳入芙蓉溪两岸的山水绿网,打造“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新动能

    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是2022年绵阳市重点建设项目,2022年8月27日取得可行性研究报告(代立项)批复,建设周期为2022年—2025年。

    记者了解到,现入驻园区企业2家(先通药业、中广核)。先通医药一期主要计划建设5条核素药物生产线、2条配套非放射性生产线,二期计划建设4条α核素药物生产线及配套,三期建设4条核素生产线。中广核主要是医用同位素、质子医疗装备。“所有生产产生的放射性废水都将经衰变池处理,并经检测达标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置。”先通药业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企业正在进行施工建设和相关核安证办理工作。

    “双碳”背景下,核能作为高科技含量、高能量密度的低碳能源,将为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发挥更大作用。为此,游仙区深刻认识到核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把核安全摆在最高优先级,构建严密的核安全责任体系,确保绝对安全。同时,高度重视核设施辐射环境监测,确保数据“真、准、全”,高水平推进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据悉,下一步,游仙区将成立专业机构负责该项工作,建立核辐射环境安全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并加强院地合作,完善队伍建设、应急演练、医疗救护、事件处置等体系的建立,此外,投资建设初级核安全监管设施、设备,尽快形成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形成应急、救护、处置等方案措施,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范围予以保障。

    从游仙看去,一幅幅动人的生态画卷在大美绵州徐徐铺开。近年来,绵阳积极推进绿色产业发展,高效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完善绿色产业体系,各县(市、区)也持续在“绿”字上做足功夫,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选择自身最擅长的“赛道”,确定1至2个主导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竞争优势、规模效益和扩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