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花”结出幸福果 绵阳市政协系统全面推进“有事来协商”工作
- 时间:2022-11-24 18:18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肖伟
四川新闻网消息(杨宗友)自四川政协系统开展“有事来协商”工作以来,绵阳市政协系统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努力提高建言资政精准度,有效提升政协工作贡献率,取得了助发展、惠民生、聚共识、促和谐的明显成效,受到了党委政府肯定、基层群众点赞、政协委员欢迎。
绵阳市政协系统“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观摩会
党委领导,政治上强保障
与党委同心、与政府同向。“必须把坚持党委领导贯穿于‘有事来协商’工作的各阶段、全过程,政协党组要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坚持协商议题报党委审定、协商方案报党委批准、协商结果报党委审示、成果转化由党委决定。”绵阳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李亚莲表示。绵阳市县两级“有事来协商”议题均纳入党委、政府、政协《年度协商计划》,乡镇(街道)小微协商议题报同级党委审定同意后实施。
党的领导是保证。涪城区政协坚持以党的建设引领和推动履职实践,立足政协特点成立综合党委,建立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机制,实现党组织对党员委员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全覆盖。
涪城区政协“重塑铁牛文化 唤醒绵州记忆”小微协商会议现场
“党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跟进到哪里”。平武县政协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建立“四联两覆盖”和支部“1+1”党建新机制,副主席联系政协常委、政协常委联系政协委员、党员委员联系非党委员、体制内委员联系体制外委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守初心,彰显格局。
政协引导,工作上定规则
政协搭台是关键,绵阳率先在市(州)政协中制定《“有事来协商”工作规则》。
“有”的放矢,“事”明主体,“来”者广泛,“协”讲规则,“商”要成效。推进“1+2+4+N”协商体系,标准化“建”,采取“共享式、融入式、单列式”等方式,按照有阵地、有标识、有组织、有机制、有活动、有成效、有档案“七有”标准,推动实现乡镇(街道)协商阵地、政协委员联络站和协商活动开展全覆盖。规范化“管”,通过加强指导联系、加强制度供给、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功能定位不偏离、规范运作不走样。常态化“用”,确保务实高效、作用凸显,把双向发力作用“显”出来,把各方资源力量“聚”起来,共建共管、共享共用。
群众有所盼、政协有所应、委员有所为。游仙区“仙鹤夜话”“寇妈说事”“石马众谭”“枧爱·微协商”等协商品牌多点开花,创新开展议事堂、院坝、街坊议事厅等协商。推动实施协商流程确定议题、商前调研、组织协商、成果转化、跟踪问效“五步工作法”,形成线性、完整、闭环的协商议事机制,议出发展“好点子”,谋出生活“好日子”,干出委员“好样子”。
游仙区富乐街道召开李杜祠社区阵地亲民化改造项目协商会
“平台在一线搭建、调研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协商、思想在一线引领、共识在一线形成、力量在一线汇聚”。
“协”有力度,“商”有宽度。安州区政协作为四川省率先开展“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的16个试点县之一,以“搭建协商平台、建立工作机制、提升协商质效”为抓手,全面推进“有事来协商”工作,规范建设了1个区级总平台,3个区级综合平台,10个乡镇平台、30个村(社区)平台,4个企事业单位平台,1个社团组织平台,形成四级规范协商的网络化平台,构建立体式、全方位协商平台建设管理体系,创新开展“有事来协商·其香居(齐相聚)议事汇”协商品牌建设。
安州区政协召开“有事来协商”工作推进会
“协商什么?协商为谁?谁来协商?怎么协商?协商成果怎么运用?”江油市政协按照“建机制、搭平台、定流程、促规范”要求,通过广集民意、精选议题、规范流程,建立“十步工作法”,坚持“无选题不调研、无调研不协商、无成果不交账”,打造“有事来协商·诗城议事会”品牌,着力提高协商水平。
主旨倡导,结果上求实效
多方参与是基础,服务群众是目的。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增进最大共识度,汇聚最大正能量。坚持“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选好协商主题,注重与党委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双助”相结合,坚持基层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促进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
与群众同忧,与委员同步。组织委员走进村(社区),助力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推动解决一批民生难事;走进工厂企业,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进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领域,助力解决一批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和满意度,真切感受到“政协就在身边、委员就在眼前、协商就在基层”。
“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好”。商量事越多,共识越大,合力越强,人心也越齐。
“绵”面俱“道”,绵言“悉”语。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近年来,绵阳市政协助力党委政府啃“硬骨头”,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搭平台、建机制、搞协商,解民忧、聚民心、促和谐,从解决好“一件事”推及解决好“一类事”,助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开“最后一扇门”,引导委员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凝聚民心。
建诤言,献良策。涪城区政协建立“有事来协商·涪江议事”协商机制,城郊街道“精耕城郊”、城厢街道“安昌议事会”“桃园话吧”“涪商厢汇”、工区街道“智汇工区·治惠工区”、青义镇“青你义起商量”、丰谷镇“丰言谷语”、新皂镇“皂点商量”、杨家镇“荷你来协桑”,吴家镇“吴家吾家”,各基层协商议事平台广泛凝聚群众智慧和力量,协商深度互动,意见充分表达。
安州区政协建立民主监督、调研视察、民主评议、满意度测评的协商成果转化事项评价体系,协商成果有效转化率达95%。
“微协商”撬动“大民生”。建制调整后,三台县芦溪镇居民希望开通一条公交专线。政协人闻讯而动,通过协商,2个月时间内,芦溪镇水磨河村到广华寺村的第一辆公交车正式运行,破解了“出行难”问题。
委员走下去,民心聚起来。梓潼县政协坚持建好管好用好“有事来协商·梓等您潼商量”的协商议事平台,推动政协协商融入基层治理,形成“123456”工作法,用生动实践印证“有事来协商”工作平台是党的“好帮手”、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委员履职的“新平台”、意见诉求的“黏合剂”。
基层主导,责任上明要求
市县政协的主要工作方式是搭台。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政协工作的活力在委员、实力在委员、潜力在委员,政协是“舞台”,委员是“主角”。绵阳明确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边界,做到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融合不替代。
破解“两个薄弱”,“不建机构建机制”。
整合资源,聚合力量。平武县政协构建“三三协商体系”,纵深推进“有事来协商”“1+4+16+69+X”五级协商平台建设,有效整合乡镇党群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统筹片区政协委员、民间协商员、乡贤等力量,推动民主协商向基层一线延伸。
有特点,创特色。北川县政协充分挖掘运用羌民族协商议事的传统习俗,推出“有事来协商·尔姆孜巴”协商品牌。结合“羌人、羌俗、羌规”习俗,采取“固定+流动”的方式,建立村社区议事协商平台;在藏族聚居院落建立“班邦话事”形式的议事协商平台,桃龙藏族乡五龙村被认定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
示范辅导,学习上有榜样
规范活动,考核促动,示范带动。安州区政协严格“六有”标准,搭建协商议事平台。落实考核机制,研究制定《“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工作督查考核体系》,涉及8个大项、32个小项、19个子项,年终逗硬考核。
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盐亭县政协坚持念好“保、精、引、促、育”五字经,大力推进“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摆出来,将解决的意见提出来,将可行的办法议出来,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联系指导,形式上讲创新
以点带“绵”、别开生“绵”。实现协商平台对市县政协委员的全覆盖、政协协商对界别群众代表的全覆盖,与各县(市、区)政协联合协商,形成履职整体合力,从“协商了什么”“协商了多少次”向“协商出了什么效果”转变,不断丰富“有事来协商”的绵阳实践。
一流境界、一流水准、一流业绩。以新思想实现新突破,以新作为开启新征程。绵阳市政协请进来“开门协商”,创新公民旁听制度,引导群众走进政协、了解政协、参与协商;走出去“现场协商”,委员下沉一线,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更加灵活、更接地气、更有实效;连起来“在线协商”,搭建“远程协商”“网上议事厅”等网络协商平台,把“对话·提案去哪儿了”全媒体直播节目纳入“有事来协商”范畴,实现场内场外、网上网下互动交流。
一条心、一股劲、一盘棋。主席会议成员带队赴各县(市、区)专题调研,督促指导,推动协商议事工作常态长效、提质增效,问题在协商中解决、人心在协商中团结、共识在协商中凝聚。
协以成事,商以求同。政协人干出一线事,“协商花”结出幸福果。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全面推进‘有事来协商’工作,是当前市县政协的重要工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抓好落实,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使政协协商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不断提高政协贡献率。”李亚莲表示。(图据绵阳市政协)